根据学校博士后相关文件要求,经个人申请、合作导师推荐、流动站和拟聘单位同意、组织审查、学校审批,确定以下人员为拟入站师资博士后,现将基本情况公示如下:
一、拟入站博士后
马平平,1994年6月14日出生,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入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李效顺教授。博士期间成果摘要如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1区TOP)1篇,SSCI(1区TOP)1篇、CSSCI 3篇;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项,均已顺利结题。博士阶段研究聚焦于“双碳”与“双循环”战略下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处于减污、降碳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而数字技术已成为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重要引擎;亟待探究数字技术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在规律与驱动机制。因此,通过创新性构建数字技术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综合评价体系,科学测度城市数字技术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明晰数字技术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时空特征与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出发,有效识别数字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动因;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理清数字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理论机理,进而综合运用多元计量模型,探究数字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效应与驱动机制。进一步地,将能源结构与政府政策等宏观因素,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等中观因素以及公众环保参与等微观因素纳入统一研究框架,搭建具有能源子系统、社会产业子系统、政策子系统等在内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综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现有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目标等开展多元情景仿真模拟,探寻不同情境下数字赋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提升路径,进而设计涵盖不同政策情景与提升策略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保障体系。
张赣苏,1998年4月8日出生,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化工学院,拟入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代伟教授。长期致力于矿物分选智能化的前沿探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介质选煤的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选煤厂的智能化改造与应用研究;基于时序信号的流体动力学分析;基于动态模式分解方法的多模态建模理论研究;基于强化学习的最优控制理论研究;选煤垂直大模型的理论与应用探索研究。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3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包括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等国际知名期刊,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1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参与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研发项目项目等多项项目。
李天旭,1995年4月20日出生,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拟聘单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拟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肖硕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针对使用互信息鼓励多智能体多样性方法存在的过拟合问题,提出了通过最小化对比学习损失学习可区分轨迹表示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过拟合问题,通过最大化一个非参数化的智能体轨迹之间的熵值,鼓励智能体对于环境的探索,使其收敛到最优的协同策略。此外,还提出了使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技术,对通信网中的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
房孝杰,1995年12月12日出生,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拟入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申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煤储层水力压裂过程及其地质响应机制,重点集中于深部煤储层水力压裂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压裂过程中的能量量化表征等。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JCR 1区4篇),通讯发表SCI论文1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9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入选首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袁慧卿,1995年4月28日出生,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拟入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徐智敏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矿山水文地质、复杂介质耦合地下水流模型研究,主要为刻画废弃矿井空间几何结构,构建采空区积水过程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博士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独立承担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
注:请公示人员近期完成体检和心理测试。
二、公示
公示期限:2025年4月25日——2025年4月28日。
反映意见的方式:在公示期内,可向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地址: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A205室,电子邮箱kdbsh@cumt.edu.cn,电话:83590389)反映对公示对象的意见。
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部
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