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博士后相关文件要求,经个人申请、合作导师推荐、流动站和拟聘单位同意、组织审查、学校审批,确定以下人员为拟入站师资博士后,现将基本情况公示如下:
一、拟入站博士后
张琛旭,1993年10月1日出生,毕业于吉林大学,拟聘单位为材料与物理学院,拟入矿业工程流动站,合作导师戚继球,2023年2月到2025年4月在中国深圳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期间2次赴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合作。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SCI 1区论文7篇。申请并授权中国专利3项,公开1项。参研科研项目共计6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项目3项。
王荣荣,1996年4月出生,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拟入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朱松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5篇,包括IEEE TIP、IEEE TNNLS、IEEE TSMC、IEEE TCYB与IEEE TFS国际期刊论文5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ZBYY教育部LH基金项目各一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项;获中国矿业大学一等奖学金、优秀心理委员等荣誉。博士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辅助任务增强的视觉强化学习方法研究。针对传统强化学习方法在机器人移动控制等智能系统中存在学习高维状态表征困难、易受视觉干扰、表征坍塌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辅助任务增强的视觉强化学习方法,通过设计高效辅助任务,突破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显著提升了智能体在复杂视觉场景中的信息提取与环境理解能力。所提方法不仅能提高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效率和样本利用率,还为视觉强化学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在需要高稳健性视觉感知的机器人控制领域,该成果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蒙蒙,1993年11月12日出生,毕业于江南大学,拟聘单位为经济管理学院,拟入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江红艳教授。博士期间成果摘要如下:主要探讨了视觉营销中广告风格、品牌标识、包装设计等因素对消费者品牌认知和行为的影响。通过广告风格的研究发现,广告中拟人化策略在不同消费者文化定位和民族中心主义水平下,对品牌评价产生显著差异。同时,通过品牌标识中衬线和无衬线字体的实证研究,发现衬线字体提升品牌的活力感知,无衬线字体增强品牌的效力感知。在品牌价值和品牌定制的自由度为调节作用下,拓展了两种字体使用的边界条件,为品牌logo的视觉设计奠定实证基础。通过礼品包装竖式和横式形状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在赠送情境还是接收情境下,竖式包装形状的礼品都比横式包装形状的礼品,能引发赠送者或接收者更高的面子意识,这一效应通过消费者对社会地位符号的感知得以中介。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包装形状对消费者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中国等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中,竖式包装更能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而在美国等个人主义价值观文化背景下,礼品赠送中不关注面子意识,因此对竖式和横式包装形状的礼品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从视觉营销方向多视角的实证分析了影响消费者感知和行为的视觉元素。
张明晶,1993年7月28日出生,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拟入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孙自愿教授。博士期间通过手工整理公司战略联盟公告,识别企业基于供应链整合动机和技术研发动机的战略联盟行为,获取相关数据,建立战略联盟独特数据库,依托该数据库对供应链型战略联盟和技术型战略联盟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发表成果,今后将继续深入挖掘这一话题,探索供应链联盟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同时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经济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数据要素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抓手,研究了数据资源共享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及资本市场定价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并且深入探索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及其经济效应。环境规制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政策手段。以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切入点,研究了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溢出效应。
刘雨轩,1994年5月22日出生,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拟聘单位为安全工程学院,拟入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郑丽娜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领域,行人再识别作为一项关键核心技术,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跨摄像头网络中对特定行人的精准检索与身份匹配。该技术能够突破传统监控系统在跨摄像头协同工作时的技术瓶颈,为公共安全领域的刑侦追踪、嫌疑目标布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针对复杂环境下的姿势变化、目标遮挡、视角差异和背景变化,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特征表示优化框架,为全天候、多场景的智能监控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
黄宗旺,1996年6月出生,毕业于中南大学,拟聘单位为安全工程学院,拟入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郑丽娜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黏土矿物高岭石表面理化特性调控及其用于创伤急救止血的基础研究,具有典型的矿物学、材料学、生物医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特征,属于新兴学科前沿探索导向性兼具市场应用导向性的基础研究。通过结合黏土矿物,如高岭石、埃洛石,晶粒表面负电性、物理吸附等特征理化性质及静电纺丝纤维微纳米尺寸、高孔隙率等结构优势,设计及制备新型安全高效的黏土矿物复合止血薄膜材料。重点关注生物安全高岭石微纳米精细加工技术原理及细胞层面血液有形组分与材料相互作用揭示,生物医用高岭石基止血材料微纳米结构构筑、可控制备及材料结构与功能属性协同增效关系探索,动物体外体内止血性能评估、止血分子机制及其与止血活性组分理化性质内在关系揭示。
苏润青,1991年1月出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拟聘单位为人文与艺术学院,拟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合作导师闫国华教授,2021年1月至今在郑州大学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博士及工作期间成果摘要如下: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EI论文1篇,参研科研项目8项。获得河南省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嘉奖1次,其余各类奖项十余次,指导学生获得河南省“创新之星”奖项1项,参与复制复原音乐文物9件,在音乐文物修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较为丰富经验。
注:请公示人员近期完成体检和心理测试。
二、公示
公示期限:2025年4月16日——2025年4月18日。
反映意见的方式:在公示期内,可向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地址: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A205室,电子邮箱kdbsh@cumt.edu.cn,电话:83590389)反映对公示对象的意见。
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部
202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