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博士后相关文件要求,经个人申请、合作导师推荐、流动站和拟聘单位同意、组织审查、学校审批,确定以下人员为拟入站博士后,现将基本情况公示如下:
一、拟入站博士后
陈旭阳,男,1995年09月出生,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矿业工程学院,拟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乔伟教授。博士阶段研究方向为绿色开采与岩层控制,主要涉及高承压底板阻水特性与控制方法。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1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1篇Q1),通讯作者发表EI论文1篇;主持并完成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西省揭榜项目;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6,校内第2)。
徐强,男,1992年03月02日,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矿业工程学院,拟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乔伟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研发了真三轴局部卸载试验装置,创新了煤岩组合体试样局部加卸载试验方法,揭示了不同加卸载应力路径下含水煤岩组合体承载特性,获得了不同岩性及其含水状态下组合体中煤的损伤演化机制,构建了长距离煤柱坝体服务全周期稳定性监测系统。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1篇Q1、1篇 Q2、1篇 Q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横向项目10项;授权发明专利6件(2件R1、1件R2、3件R3),软件著作权1项(R2);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R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R1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R10)。
骆韬,男,1993年07月生,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矿业工程学院,拟入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缪燕子教授。博士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水岩作用下岩石力学劣化规律及损伤机理、岩石力学参数随钻测试等领域,研发了岩石劣化度随钻测试评价设备,并在煤矿现场开展了现场实践。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1篇Q1、1篇Q2);主持并完成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授权发明专利2件(R5);获得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1项(R5)。
郭帅,男,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矿业工程学院,拟入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黄艳利教授;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采动岩体力学,涉及到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和理论、充填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方面,并对冻融循环下煤系砂岩的损伤演化机制及蠕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1篇Q2、3篇Q3),其中1篇为SCI二区封面论文;主持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创新专项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1项“97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和多项横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0件。
余北辰,1995年9月28日出生,毕业于重庆大学,拟聘单位为安全工程学院,拟入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周福宝教授、刘应科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揭示了真三轴应力状态下弹性、塑性煤岩各向异性有效应力系数与渗透率演化规律,分析了有效应力系数各向异性变化机理,改进了弹性与损伤煤体渗透率模型,探究了有效应力系数对煤岩体破裂压力以及裂缝扩展准则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有效应力效应的气体致裂技术,并进行了对深部突出煤层的增渗消突应用,该技术较高提升了瓦斯抽采流量与浓度,强化了致裂的有效影响范围,提高了矿井瓦斯治理水平;开展了优化深度学习在岩石力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建立了包括煤岩渗透率、边坡稳定性、滑坡滑移的动力学表征、不同类型岩石的强度特性、地震诱导滑坡发生概率以及爆破振动参量及危险性程度等预测模型,产生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注:请公示人员近期完成体检和心理测试。
二、公示
公示期限:2024年01月13日——2024年01月15日。
反映意见的方式:在公示期内,可向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地址: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A205室,电子邮箱kdbsh@cumt.edu.cn,电话:83590200)反映对公示对象的意见。
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部
2024年0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