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最新通知 正文
2024年拟入站师资博士后公示(2024年11月12日)

时间:2024-11-12 浏览量:

根据学校博士后相关文件要求,经个人申请、合作导师推荐、流动站和拟聘单位同意、组织审查、学校审批,确定以下人员为拟入站师资博士后,现将基本情况公示如下:

一、拟入站博士后

宋明洋,1998424日出生,毕业于重庆大学,拟聘单位为安全工程学院,拟入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杨威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建立受载煤样声电实时测试系统,揭示了电性参数在煤受不同载荷产生破坏过程中的动态响应规律,提出了表征煤岩受载破坏程度的电性新指标,构建了评价煤岩裂隙的电学表征模型;明确了岩石电性参数对煤岩结构变化的响应机制,提出了不同频率条件下岩石的介电常数和电阻率的受控因素,分析了接触界面对电性参数的控制作用,发明出含水裂隙的电学表征新方法;在大量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数据的基础上提取煤层异常区的基础属性特征,使用特征提取与对比算法提取不同异常区轮廓特征,实现精确的异常区边界查找与属性识别,提高了煤层电法识别异常区的可信度和准确率。

刘宇,19930730日出生,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拟聘单位为安全工程学院,拟入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朱国庆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基于外源波动理论,提出了核电工程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系统的高精度抗震分析模型,开发了一套完整程序,用以解决核电工程结构大型近场非线性波动问题;基于碟形弹簧理论,提出了一种三维基础隔震系统,用于控制地震动水平向和竖向分量,并对核岛厂房进行了三维基础隔震设计;鉴于三维隔震技术的局限性和岩土隔震的潜力,提出了一种核电工程结构的混合隔震系统,将岩土隔震和三维基础隔震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解决核电工程结构抗超大震的难题;开展了非基岩场地条件下某大型核岛厂房的非线性动力分析,讨论了超大震作用下混合隔震体系对核岛厂房的减震效果,主要包括上部结构的损伤、楼层谱、加速度和位移四个方面。

殷向伟,19941029日出生,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拟聘单位为安全工程学院,拟入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安伟光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采用改进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冷凝传热现象,研究了润湿性、表面形貌和过冷度对冷凝量和热流密度的影响,分析了冷凝过程中液滴的成核、生长、合并及弹跳的动力学行为;掌握了微结构和分层结构对液滴蒸发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影响;采用表面氧化和化学改性方法制备了针状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研究了冷凝液滴始润湿态及过冷度对液滴弹跳频次,尺寸分布及传热特性的影响。为了解决大过冷度下冷凝传热性能恶化的问题,我们还采用阳极氧化法加工技术制备了微纳结构超疏水表面,分析了较大过冷度下微柱 - 纳米结构表面冷凝液滴合并弹跳的内在原因。研究成果对于设计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制作成本低的新型冷凝换热设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王骁男,1994216日出生,毕业于悉尼科技大学,拟聘单位为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拟入土木工程流动站,合作导师李树忱。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含在线1篇),合作发表SCI论文5篇,参与发表英文专著章节一篇。

孙浩东,199759日出生,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拟聘单位为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拟入安全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合作导师王恩元教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摘要如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导师一作学生二作EI论文1篇,主持并结题江苏省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注:请公示人员近期完成体检和心理测试。

二、公示  

公示期限:20241112日——20241114日。

反映意见的方式:在公示期内,可向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地址: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A205室,电子邮箱kdbsh@cumt.edu.cn,电话:83590200)反映对公示对象的意见。

 

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部

20241112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办公楼二层A区邮编:221116

联系电话:0516-83590200传真:0516-83590207

人力资源部官方微信

学校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部